《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论文等。《中国社会科学》所发表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对繁荣和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在不同时期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当代中国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平实的独特风格。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上内容来自该刊官网) 中国知网2024版影响因子15.264。 如果说,各类“研究”作为后缀的学科期刊是学报界的顶刊,那么国字号的《中国社会科学》是顶刊中的顶刊,妥妥的排名第一,没有哪本期刊敢于公开挑战或者叫板。学者们能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可以说,是毕生的荣耀。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站在顶端,开始走大众化的办刊路线,发表的文章科学性和可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尽管售价高昂,但是毫不影响其广泛的订阅者和阅读群体,可以说,呈现出极强的学术引领力和凝聚力。那么,如何能走进《中国社会科学》呢?从读者,变为作者,成为他的一支羽毛呢? 2025年01月06日,学术派公众号发布《如何才能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大反响,大家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关注度再次高涨。文章提出,该期刊不仅以其严格的审稿制度闻名,还以其对稿件高标准的学术要求和极高的发表难度著称,并从“高标准的学术要求与审稿流程”“选题偏好与期刊定位”“发表难度与影响力”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较为科学准确。大家可以参考,此不赘述。 我们不妨从数据来分析一下《中国社会科学》的基本情况(以下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 2025年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重点选题(来源: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文明演进与文明互鉴、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第一,学者们大致就了解了,自己的研究是否属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报道范畴。我们中的很多人,自以为论文花费了很多功夫,自以为创新性十足,全然不管期刊的报道方向,被拒稿了,唯一总结出来的观点就是难发、学术评价体系不公平、压力大……貌似所有的期刊都应该给他们开一个栏目,设一个专题,否则就是别人的错、制度的缺陷…… 第二,作为顶刊中的顶刊,不仅代表的评价层次高,更在报道方向上代表一定的导向,这是所有新闻出版需要必须遵守的,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所以也需要有作者的筛选机制,需要清清白白、立场端正,同时具有权威性。所以,想要投稿的作者,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学术高地,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学术发言人,这样才能为自己争取来机会。(《中国社会科学》发文超5篇学者) 第三,要提高理论修养,提高表达能力,要有前沿、准确的学术话语表达能力,还要有把科学的理论、体系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让所有读者都能大致读懂的能力。我们经常阅读《中国社会科学》上面的论文,有的篇幅很长,但是越读越有味,很多内在逻辑读懂读通之后会豁然开朗,内心和作者一样快乐。有部分学科的所谓大专家、有部分期刊发表的论文,往往为了证明论文写作中下了大功夫,国内外、历史以来的各种文献征引一大堆,全是没人看没人懂没有论述价值晦涩的名词、人物、理论,毫无意义可言,全然是制造学术垃圾。学术成果不是自说自话,还有该有交流、能传播,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做了很好的榜样! 所以,踏实走好脚下的学术路,打造好个人IP,《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才有可能不是梦! 欢迎留言评论和交流! 条件给大家创造好,以下是官方投稿地址(点击跳转): 官方微信号(扫码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近5年发文总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