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节,周妮带给我一份特别的礼物——《涪沅之间:唐代黔中道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初稿(当时已完成约80%),与我分享了她整本书的写作缘起与过程,并请我为此书作序。周妮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从事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之后作为师资博士后进入云南大学,用功甚勤,短短的几年间颇有收获。作为她博士后阶段的合作导师,亲历并感受她以及学院一批师资博士后的快速成长,这些年轻人遂成学科后浪,我由衷为她取得的新成绩感到高兴。 学术研究如何切入,学术著作如何着手,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完成一部较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其选题的尺度把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考验著者的眼光、学识及魄力。我跟研究生们经常讨论这一话题。研究选题过大过泛,不利于研究与思考的深入;而选题过小过窄,又让人难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应该说,在选题尺度上,周妮这部著作是十分成功的。作为中国历史时期的鼎盛王朝,唐代历史研究的价值不言自明。然而,唐代历史错综复杂,区域差别十分显著。如果笼统地从事研究,或选择区域过大,没有抓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那么其研究很可能会流于肤浅。唐代黔中道,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免生疏,而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却是一个十分准确且值得重视的选题。这一选题基于作者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过程及其重要性较为全面与通透的认知。黔中道,从表面看来,只是唐代一个监察区,但是,其设置却有着相当深刻的历史地理背景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考量。周妮选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中国中南与西南地区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可喜的突破。 黔中道的研究价值首先在于其区位的特殊价值与意义,其在中国地貌地理结构上的关键位置,是决定其影响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中国自古幅员辽阔,固然是值得国人特别骄傲的地方,但是,幅员辽阔,再加之山川缭绕、交通不便,也给中国历史时期行政运行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困难。因此,中国在早期开发与建设中,存在着不同区域间的差别化演进历程。 黔中郡之名,最早出现于《史记·秦本纪》,《史记·正义》引《括地志》释云:“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今沅陵县)西二十里江南,今黔府(即唐代黔州都督府)亦其地也。”通常认为,河洛中原地区(即古文献中所谓“中国”)是中国早期开发过程最先繁盛的核心区域,而从河洛到南方的两湖开发过程,是秦国攻灭楚国后全面开始的。正如宋代地理学名著《方舆胜览·常德府》下“古黔中”条所云:“古黔中地;《郡志》:在昔黔中为楚之南宇,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秦以虎狼之威,志在吞楚,而必欲得楚之黔中,故楚由是衰,武陵,实黔中郡也。” 黔中道所在核心区域,正是承继了古黔中郡的建置范围,其东面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西面是云贵高原,如何从中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向西部云贵高原拓展,则是摆在后世王朝统治者面前的又一个重大课题。唐代黔中道的设置便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次重要尝试。唐代黔中道涉及的地域范围相当广袤,唐代杜佑《通典》称其范围包括:“黔中、卢溪、卢阳、清江、江陵、潭阳、龙标、南川、义泉、灵溪、宁夷、涪川、溱溪、播川、夜郎郡。”宋代学者王应麟《玉海·唐十五道》又云:“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之职。”又“黔中采访使,治黔州(原注:黔州至溱州。唐代黔州治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这一增置无疑是深谋远虑的。 再次,黔中道地区民族成份之复杂,为其早期开发增添了复杂性与可变性,因此,黔中道所在地区在中国民族史上的影响,也早已为学术界人士所关注。关于黔中地区的民族构成之复杂,《史记·正义》曾云:“今朗州,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治今沅陵县)西二十里,皆盘瓠后也。”唐代学者颜师古也曾释云:“黔中,即今黔州是其地,本巴人也。”《晋书·李特载记》对此记述得十分详细:“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其后种类遂繁,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口,岁出钱四十,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从盘瓠之后,到巴人、賨人,该地区民族成份之复杂可见一斑。唐代在民族构成复杂地区遍设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唐代黔州,是黔州都督府的治所,也是当时设置羁縻政区较多的区域,下辖羁縻州多达五十一个(见《新唐书·地理志》),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在这一点上,周妮表现出奋力攻坚的学术勇气,作为一个青年学者,也是特别值得称道的。 也许正是这些历史时期曲折复杂的变迁状况,激起了后世研究者莫大的兴趣。周妮的老家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她有着很强的家乡情结,自然对家乡的变迁极为关注。从硕士时期开始,她就开始对川渝地区进行实践调研与学术思考,并在地名、民族研究等方面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赢得了不少学术同行的关注与赞许,也正好与近年来兴起的“苗疆走廊”等相呼应。学术的创新,还在于研究内容的创新。周妮在研究中充分发挥了历史地理学的专业优势,除《导论》外,该论著共分五章,分别从地域变迁、人口发展、治理制度、政治地位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提出历史时期边疆与内地之间过渡地带研究的重要性与景观视域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可能性,展示了新一代青年学者对于历史地理研究的新理解与新探索。也许结论上或有可商榷之处,但是,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大力鼓励的。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赠黔府王中丞楚》一诗曾云:“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山水千万绕,中有君子行……”周妮论著的出版得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为她感到特别高兴。更为难得的是,人民出版社对于她的研究领域——山地研究非常赞赏与支持,为此特别推出了“湘鄂山地研究书系”。周妮的博士论文《山川纵横:宋至清时期湘鄂山区政区与军事地理研究》作为“湘鄂山地研究书系”的第一部著作已经推出,本书作为该“研究书系”的第二部成果是基于第一部著作的推进。这不仅是周妮坚持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进步与学术研究昌盛的具体反映。祝愿周妮今后能够充分把握难得的时机,不负前辈老师们的期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 是为序。 罗 群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年盛夏于龙泉苑 |